在练塘镇东厍村,有位被村民亲切唤作“多面手”的带头人——他就是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区人大代表陈迎春。自1986年深耕基层以来,他把根稳稳扎在乡村沃土,用脚步丈量民情,以实干为笔,绘就一幅和美乡村蓬勃生长的发展图景。
当好“领头雁”,筑牢乡村治理根基
39载寒来暑往,从村会计到村委会委员,再到村“两委”班子“领头雁”,陈迎春始终以勤学淬炼本领,以实干砥砺初心,“一肩挑”起东厍村发展的重担。2025年6月,他荣膺青浦区“新时代好班长”;时隔一月,又获评练塘镇“优秀共产党员”——这一份份荣誉,正是对他这么多年坚守与奉献的最佳注解。
在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他坚持以党建为引领,激活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效能,组织党员干部率先垂范,带动村民主动投身到环境整治“动”起来,村容村貌“靓”起来。同时,通过召开党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广纳群贤之言,既守护乡村肌理的原真性,又紧贴村民日常所需,让“古韵东厍”的底色愈发鲜亮。曾经杂草蔓生的闲置地块,悄然蜕变为口袋公园、便民停车场、“小三园”……村庄“颜值”持续攀升,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如春风化雨般浸润心田,逐渐从“要我参与”转变为“我要建设”。
他深耕“瑞龙同心”党建品牌,以“五心”工作法为重要抓手,凝聚党员先锋力量,激发队伍干事活力。通过常态化组织学习培训、开展志愿服务,党员的思想政治素养与服务群众能力持续增强,多措并举为筑牢乡村治理根基夯实了组织保障。
做好“代言人”,架起为民服务桥梁
“为民代言、为民办事”,是陈迎春作为区人大代表始终恪守的履职宗旨。他常说:“脚沾泥土才能听到真话,心贴群众才能办好实事。”走村入户时,他总爱和村民拉家常、聊心事,把大家关于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民生保障、环境卫生的诉求一一记在“民情笔记本”上,再通过议案、建议等方式积极发声,推动问题从“纸上”落到“地上”。
曾有村民反映村内道路狭窄,影响出行与物资运输。陈迎春当即实地调研,联合其他代表提交了拓宽村内道路的建议。在他的持续推动下,相关部门迅速响应,对东厍村道路进行拓宽修缮。不仅方便了村民日常出行,更打通了村里产业发展的“脉络”。
针对北埭村北庄、泾珠村尤家泾、张联村钟联等村民反映的改善住房问题,他更是牵挂于心。这些区域的房屋多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因当时资金有限,房屋质量欠佳,存在安全隐患,村民翻建意愿强烈却受政策限制。为此,陈迎春撰写了《关于对练塘集建区农民建房实行差异化政策的建议》,呼吁区级部门结合实际、因地制宜,为有资格的村民开放房屋翻建通道,既解居住安全之忧,又助乡村风貌提升。该建议被区规划资源局采纳,已联合镇域力量推进农民建房规范管理,切实改善村民居住条件。
走好“振兴路”,激活乡村发展动能
时代浪潮奔涌,乡村振兴的号角愈发嘹亮。陈迎春将目光投向“整村运营”,为东厍村擘画发展新蓝图。2023年,他敏锐抓住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契机,推动东厍村与满山信息科技(上海)有限公司牵手战略合作,联动村内阿特麦文创园、野龙果园、青塘小院、绿亚园林等“幸福合伙人”,牵头成立整村运营管理委员会,精心擘画《练塘镇东厍村产业兴旺三年实施方案》,让沉睡的乡村资源“存量”加速转化为发展“增量”,为“古韵新生 人文东厍”注入源源不断的澎湃动能。
在整村运营的实践中,他主导构建“村民+集体+企业”三方共赢模式:50栋闲置农房、700平方米集体用房被提上“唤醒”重生计划,有的已蜕变为承载乡愁的村史馆、功能丰富的乡村客厅、别具风情的精品民宿、格调雅致的西餐厅、烟火气浓的农家乐;两届“绣球花节”接连绽放,让曾经的“偏远角落”一跃成为近郊短途游的“网红打卡地”。亲子采摘的野趣、咖啡美食的惬意、民宿体验的温馨、文创研学的沉浸……多元文旅业态互为引流、相得益彰,让乡村活力持续迸发。通过完善产业规划与利益分配机制,村集体年增收30万元,村民的闲置房租金翻了倍,更把就业岗位送到了村民“家门口”。
如今的东厍村,正聚焦“居住+餐食+体验”核心场景,深耕康养旅居目的地建设,持续解锁乡村振兴的“东厍密码”。
履职途中,陈迎春感触尤深:“人大代表既要当好群众的‘传声筒’,更要做好发展的‘助推器’。”接下来,他将聚焦农文旅融合、品牌IP打造持续发力,让履职答卷上写满更多练塘百姓的幸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