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工作动态
万座散坟“清零”背后,人大助推破旧俗、立新规
2025-10-13

为“以前啊,这高速公路旁,一眼望去,坟头很多。现在再看,舒坦多了!”秋日的阳光下,白鹤镇鹤联村村民袁超站在复绿的土地旁,脸上洋溢着欣慰的笑容。

这样的变化,源于青浦区白鹤镇人大全力助推“散埋乱葬”问题集中整治。这些散落的坟茔,曾如一块块伤疤,影响着乡村人居环境的整体提升。

 代表引领“头雁效应”破冰开局

整治工作启动之初,不少群众受传统观念影响,对迁移坟墓抱有抵触情绪,工作推进一度陷入僵局。面对困境,白鹤镇人大积极行动,组织人大代表率先签订整治承诺书,带头整治自家墓穴。五里村党总支书记朱伟、青龙村周卫刚等镇人大代表“刀刃向内”,以实际行动回应了“只动群众、不动自己”的质疑。在他们的带动下,党员、村民小组长等“关键少数”也纷纷主动整改,形成了“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的良好氛围。

用心用情密切联系群众疏通心结

人大代表来自人民、植根人民,在联系群众、化解矛盾等方面具有天然优势。面对“久劝不迁”难题,代表们深入田间地头、农户家中,通过拉家常、讲政策、解心结的方式,变“硬性推动”为“柔性引导”,有效疏通了群众的思想堵点。

1013A.jpg

例如,村民钱叔中年丧子,坚决不愿迁移为儿子修建的豪华坟墓。镇人大代表、白鹤村党总支书记钱正荣得知后,与村干部多次上门,委婉劝导:“让孩子‘住进’肃穆整洁的鹤陵园,更显安稳体面,不也是您的心愿吗?”在详细介绍了迁坟或深埋植树等柔性方案后,钱叔心中的坚冰逐渐融化。又如,凌氏兄弟因多年积怨,在父亲墓穴整治上互相推诿。镇人大代表、赵屯村党总支书记吴英不仅耐心调和,更提供了全程“保姆式服务”,从申请到迁移一手帮办,最终促成兄弟二人冰释前嫌,共同完成整改。

建言献策群策群力构建长效机制

在推进整治的同时,如何构建长效机制、防止问题反弹,成为代表们关注的焦点。针对群众反映“迁无去处”的核心痛点,镇人大代表、上海新鹤腾资产经营有限公司经理顾洪其经过深入调研,提出了对镇属公益性墓地鹤陵园进行挖潜扩容、改造升级的建议。通过与市、区规划资源、民政等部门的对接沟通,该建议最终落地。通过局部通道挖潜、盘活闲置资源、瘦身办公用房等一系列举措,鹤陵园新增墓穴4929个,并试点生态节地葬,有效缓解了墓地资源紧张问题。

1013B.jpg

此外,90余位人大代表联名推动将“禁止散埋乱葬”纳入村规民约,并配套激励措施,形成了“疏堵结合、标本兼治”的制度保障。区人大代表、鹤联村党总支书记俞卫星表示:“通过村规民约将其固化下来,成为村民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并对主动采取生态安葬的家庭给予适当激励,有力推动了移风易俗。”

全程监督跟踪问效巩固成果

散埋乱葬整治并非一蹴而就,从方案制定到具体实施,再到巩固提升,每一个环节都需紧盯不放。白鹤镇人大通过主席团会议审议、组织代表视察调研、听取镇政府专项工作报告等形式,对整治进度进行全程跟踪监督。针对群众关心的补偿问题,代表们提出了“先整改、先补偿”的建议,将服务寓于监督之中,确保补偿政策及时兑现。同时,镇人大还推动建立了“杜绝新增、快速发现、及时报告、有效处置”的动态巡查监管机制,将98名代表分成5个小组,对整治情况进行动态巡查,一旦发现新增问题,及时督促整改,切实巩固整治成效。截至目前,全镇累计发现散埋乱葬10923穴,完成整治10891穴,预计冬至前基本实现“清零”目标。

1013C.jpg

散埋乱葬整治,不仅是一场深刻的观念革命,也是对基层治理能力的一次考验。从墓碑林立到良田复绿,从思想抵触到主动参与,从矛盾重重到和谐稳定,白鹤镇人大在助推打好散埋乱葬整治攻坚战中,不仅发挥了人大代表的示范引领和监督推动作用,更通过机制创新与情感融合,实现了“硬任务”与“软治理”的有机统一,为推动移风易俗、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白鹤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