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8年11月29日,区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区人民政府《关于青浦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情况的报告》。
常委会组成人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认为,区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李强书记关于对青浦要做好“三篇大文章”指示要求,深入贯彻上海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会议以及在本区召开的现场推进会精神,着力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推进机制,推动产业融合,促进农民增收,改善人居环境,创新社会治理,弘扬特色文化,补齐民生短板,推动本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取得初步成效。同时,围绕打造长三角乡村振兴先行区,着眼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推进,从坚持和落实长期目标、具体指标、现实需求、补齐短板、提升水平等方面提出了以下意见建议:
一是要坚持规划引领,注重特征特色。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进博会上的主旨演讲和视察上海工作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强村、富民、美环境,加快打造具有江南水乡特征和大都市郊区特色的上海农业农村新风貌。要按照国家、上海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和区委建设长三角乡村振兴先行区的要求,明确目标、细化指标,尽快出台本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确立本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四梁八柱”。要着眼推进农民集中居住,解决村庄空间布局散、规模小、风貌不协调等问题,对照乡村振兴五年规划任务与时间节点,加快郊野单元(村庄)等规划编制进度。要加强产业发展规划,打造特色产业发展平台,加快农业向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方向发展,因地制宜推动农产品深加工、乡村旅游等产业发展,进一步促进产业融合。
二是要坚持精准施策,注重协调协同。要破除“农委一家包打天下”的观念,充分发挥本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领导小组统领协调作用,做实乡村振兴示范村创建工作推进联席会议制度,加强组织动员,创新宣传形式,及时总结典型经验,广泛宣传乡村振兴生动实践。要按照中央要求落实三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统筹协调,压实责任,形成合力,把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工程计划分解落实到部门和基层,加强对乡村振兴工作的督查考评,调动干部积极性,提升村民参与度,推进乡村振兴组织体制完善。要认真学习宣传上海市推进乡村振兴“1+19”配套文件,坚持先行先试、大胆实践,推动“人、地、钱”等要素供给向农村流动,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释放的政策红利用好用足,进一步强化政策的导向作用。
三是要坚持富民为本,注重增收增力。要加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结合“双结对”、“百企联村”等工作,加大对经济薄弱地区综合帮扶力度,积极争取市级资金支持,建设一批产业“造血”项目,重点帮扶经济薄弱村和生活困难农户。要以提高农民收入为目的,促进农村产业发展,加强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培育,深化完善农民职业培训,实现农民培训就业服务全覆盖,为农民增收奠定扎实基础。要加大加快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促进农村地区公共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社会保障、养老服务等水平全面提升,逐步建立起全面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让农村能够留得住村民、引得来市民。
四是要坚持治理创新,注重有序有效。要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全力推进“一站两中心”建设,在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上下功夫,推动社会治理重心下移,发挥好带头人、新乡贤的积极作用,努力打造长三角社会治理样板区。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结合市民文化节等活动品牌,传承优秀文化传统,激发乡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和淳朴民风,凝聚实现乡村振兴的强大精神力量,戮力打造长三角江南文化示范区。要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和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抓好村庄改造,不断完善河湖长制,加强对农村中小河道和生活垃圾等精细化管理,切实使人民群众能够留住乡愁。
五是要坚持能力提升,注重聚才聚智。要选优配强班子,优化队伍结构,建设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和善谋发展、善带致富、善待百姓的乡村干部队伍。要加大农业专业人才培养,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认证,大力解决目前人才队伍青黄不接、年龄老化等突出问题。要筑巢引凤、广揽贤才,加大人才吸引力度,拓宽引才聚智渠道,以亲情、乡情、友情为纽带,以紧贴农业和农村发展为方向,汇聚各行各业中的优秀人才为乡村振兴献智献策、添砖加瓦,共同打造长三角乡村振兴先行区,为实现全面跨越式更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以上审议意见,请区政府和有关部门研究,并在三个月内向区人大常委会提交整改落实情况的书面报告。
附件:区人大常委会农业与农村工委关于本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情况的调研报告
区人大常委会农业与农村工委关于本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情况的调研报告
按照区人大常委会年度工作安排,10月以来,农业与农村工委对本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情况开展了调研,听取了区农委相关工作推进情况汇报,先后赴赵巷镇、练塘镇、金泽镇、白鹤镇、莲湖村等开展实地调研,与区发改委、区水务局、区规土局、区绿化市容局、区文广影视局、区财政局、区民政局、区旅游局和其他相关街镇进行座谈交流,并结合《上海市农村集体资产监督管理条例》《上海市水资源管理若干规定》市区联动执法检查、主任会议成员集体调研第二轮农林水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情况、都市现代农业绿色发展情况、农民建房问题等开展了深入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主要工作推进情况
今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年,本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李强书记关于对青浦要做好“三篇大文章”指示要求,深入贯彻上海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会议以及在本区召开的现场推进会精神,成立了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乡村振兴示范村创建工作推进联席会议制度,制订了本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意见和三年行动计划,明确了2018年重点工作任务,年度投入乡村振兴项目资金39.51亿元,有力推动了本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一)以产业兴旺为重点,高质量推进农村产业发展。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推进都市现代农业建设,进一步调优农业结构,完成农业“三区”划定,重点打造“一粒米、一棵菜、一枚果、一条鱼”等优势和特色产业,推广蛙稻米、薄稻米种植,推进茭白、水产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加大耕地保护力度,持续推进“农林水”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提升粮食烘干、农机服务等农业社会化服务能力。加强科技创新驱动,积极实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和区域发展基金农业项目。提升农业发展质量,进一步加大绿色技术推广,“三品”认证率提升至85.3%,绿色食品认证率提升至16.32%。严守农产品安全监管底线,推进电子可追溯体系建设。加大自主品牌建设力度,全区已有上海名牌产品5个,著名商标5个。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加快构建现代化农产品营销体系,初步完成6个区域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积极发展以特色种养、乡土风情、水生态为重点的乡村休闲旅游,稳步推动特色民宿产业发展,张马村已获颁本区第一张民宿备案登记证明。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已建立粮食家庭农场532户,星级农民专业合作社183家,区级农业龙头企业26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3家。
(二)以生态宜居为方向,高规格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推动乡村绿色发展,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统筹城乡空间格局,推进“多规合一”,按照2017-2035总体规划,全面启动郊野单元(村庄)规划编制。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进农村地区垃圾分类示范村创建,推进重固镇、赵巷镇生活垃圾分类整区域创建;加快农村环卫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农村公厕、垃圾箱房建设,完成6.54万户农村生活污水纳管。加强环境综合整治,实施农业资源绿色利用,减少农药和化肥使用,对农药包装废弃物全部定点回收。持续完善河湖长制,大力整治农村水环境,完成40公里河道整治。持续实施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内工业企业排查摸底,完成195家工业企业关闭清拆。加快美丽乡村建设,坚持规划保留村村庄改造全覆盖、美丽乡村镇级达标创建全覆盖,完成创建美丽乡村镇级达标村119个、区级示范村40个、市级示范村11个,启动莲湖村首批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以危房解困和批后监管作为农民建房管理工作的重点,有序推进农民建房问题解决。
(三)以乡风文明为保障,高品位打造水乡特色文化。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着力传承发展江南水乡文化,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突出抓好农村道德建设,充分发挥红色文化教育基地作用,组织开展“五好家庭”、“最美家庭”等评选活动,在村居设立“上善讲堂”,形成健康向上的乡村精神风貌。大力加强村民自治,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引导群众大力弘扬时代新风。继承创新水乡特色文化,大力发掘莲湘队、田山歌、船拳、阿婆茶等民俗文化,不断加大青龙港、福泉山、崧泽遗址等历史文化保护力度,练塘镇、白鹤镇、盈浦街道获评“上海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区、镇、村三级文化服务设施作用,加强综合性文化活动室(中心)标准化建设,大力创新公共文化建设项目,林家村薄荷香文苑等特色农家书屋成为网络打卡热点,东庄村农家书屋入选“全国示范农家书屋”,新木桥村农家书屋获评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
(四)以治理有效为基础,高标准加强农村基层建设。坚持自治为基、法治为本、德治为先,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健全乡村治理体系。坚持早谋划、严规范、广宣传,顺利完成村居换届选举工作。大力推进“一站两中心”建设,推行村干部开放式集中办公,推动“干部下楼”面对面解决问题。打造农村自治“客堂间”品牌,推出东方有线“村居频道”——通过电视开展村情村事公开、互动评价等,增强村居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能力。推进平安乡村建设。持续开展“平安(示范)小区”、“平安(示范)社区”等基层平安创建活动,深入推进“雪亮”工程和三级综治中心建设,实现空中有监控、地面有巡逻、重点部位有技防的防控网络,有效防止各类案件发生。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严厉打击黄赌毒盗拐骗等违法犯罪。健全农村公共安全体系,持续开展农村安全隐患治理,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
(五)以生活富裕为根本,高水平改善农民生活条件。坚持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不断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大力促进农民增收。聚焦纯农地区、生态保护和财力困难区域,持续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完善对农村人口就业、创新创业等资金支持政策,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大力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开展职业技能培训4892人次。着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持续推进镇级产权制度改革,推动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搭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三级平台及经济薄弱村帮扶平台,不断增强农村集体经济造血能力。补齐公共服务短板。加快改善农村薄弱地区学校办学条件,持续深入推进农村教师稳定工程,大力培育年轻教师。推进农村标准卫生室建设,农村卫生防疫、妇幼保健、医疗质量等方面规范化管理得到显著增强。完善农村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鼓励参保人员提高缴费标准,适时适度提高养老金水平。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本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也必须清醒认识到,当前仍然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实现乡村全面振兴任重而道远。
1.产业发展水平有待提高。目前我区“三品”认证率的绿色、有机农产品的占比较低,多而不优、大而不强等问题突出,产品的包装、宣传、流通等环节存在短板,品牌影响力不大,市场竞争力较弱。现有的红色游、古镇游、会展游、购物游与“三农”发展之间缺乏紧密联接,农业旅游项目落地困难,综合配套设施不足。对农业科技发展重视程度不够,农业科技支撑能力薄弱,科技服务水平不高,科技成果推广转化困难。
2.农村集体经济有待拓展。本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能力不强,特别是青西地区有相当数量的村集体没有经营性收入,以金泽镇为例,2017年30个行政村经营性收入仅869万元。受土地减量化和二级水源保护地企业清拆影响,农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进一步减少,经济薄弱村数量呈现增加趋势,全区2017年达到62个。同时,现有农村集体经济造血项目(包括经济薄弱村帮扶项目)公司化运作,自我造血能力不强,且承担的税负较重,相应的优惠扶持力度不够。
3.人才队伍建设有待加强。农村地区经济基础薄弱,就业机会少, 青壮年劳动力进入城镇谋发展,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问题突出。而且农业从业人员年龄偏高、年轻人不愿从事农业的问题在各街镇普遍存在,以白鹤镇为例,自2014年启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以来,至今仅认定了152名新型职业农民。农业科技人员数量少,农技队伍存在着知识老化、技能弱化、素质退化等问题。
4.政策配套机制有待完善。在规划编制上,新市镇规划、郊野单元(村庄)规划等编制、审批时间较长,制约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进度,特别是白鹤、赵巷等镇,受青龙镇、崧泽遗址等历史文化遗址保护影响,相关区域发展受到较大限制。在建设用地上,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融合发展等都需要建设用地指标,与现行规定衔接不畅。在政策配套上,对青西转移支付、农民直接补贴、产业融合发展、人才引培和文化遗存保护等方面都亟待研究完善。
三、几点建议
要坚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本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注重规划引领,强化分类施策,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统筹各类资源,找准城乡差距,落实综合帮扶,持续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推进本区全面跨越式更高质量发展。
(一)坚持规划引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长期的历史性任务,必须做好顶层设计,坚持规划先行。要按照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和上海市实施乡村振兴工作要求,加强规划的前瞻性、系统性、协同性,紧密结合生态环境保护、乡野气息保留、基础设施改善、农民居住解困等现实需要,加快推进本区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新市镇规划、郊野单元(村庄)规划等编制和落地。要加强农村产业发展规划,尊重乡村资源禀赋,发挥乡村资源优势,落实农业“三区”划定,因地制宜推动农产品深加工、乡村旅游等产业发展,推动资源要素向“三农”流动,实现一、二、三产业高度融合。要着眼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实施,创新规划理念,放大规划格局,推进“多规合一”,形成各类资源流通网络,推动长三角区域协同发展。
(二)坚持精准施策。要立足本区乡村发展实际,在美丽乡村建设基础上,完善体制机制,加强分类指导,统筹协调发展。要充分发挥本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领导小组统领协调作用,做实乡村振兴示范村创建工作推进联席会议制度,加强组织动员,创新宣传形式,广泛宣传乡村振兴相关政策和生动实践。要把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工程计划分解落实到部门和基层,进一步明确责任主体、实施时间表和路线图,压紧压实,确保落实。要全面完善乡村振兴配套政策,抓住“人、地、钱”等要素供给,畅通农业设施等用地渠道,加快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管理制度改革,激发农村发展内生动力。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本区农业品牌化、产业化发展水平,强化农业科技支撑,推进“互联网+”在产品营销、品牌打造、农技推广、市场预测等方面广泛应用,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
(三)坚持富民为本。促进农民共同富裕,满足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完善土地流转,研究建立更为科学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加大对经济薄弱村的扶持力度,加快农村集体经济“造血项目”打造,盘活用好集体资源、资金、资产,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农民受益增收。要大力支持农民就业创业,从就业援助、创业环境、资金扶持等方面落实帮扶,加强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帮助农民从传统生产者向现代经营者转变。要切实改变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重城市轻农村、重市民轻农民”的倾向,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促进公共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社会保障、养老服务等资源向农村倾斜,逐步建立全面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四)坚持治理创新。要加强农村治理体系、治理能力建设,切实发挥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努力实现优美人居环境、淳朴文明乡风、科学有效治理的有机统一。要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全力推进“一站两中心”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推动社会治理向基层下移,发挥好带头人、新乡贤的积极作用。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结合市民文化节等活动品牌,深入挖掘农村非物质文化资源,传承优秀文化传统,激发乡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和淳朴民风,凝聚实现乡村振兴的强大精神力量。要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在加强村庄改造、河道保洁、垃圾分类等工作力度的同时,注重对农村原住地、原住房、原住民的保护,切实使人民群众能够望水见绿、留住乡愁。
(五)坚持能力提升。要着力打造人才引进与培育并重的人才建设格局,多措并举激发人才活力。要选优配强班子,优化队伍结构,建设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和善谋发展、善带致富、善待百姓的乡村干部队伍。要重视农业专业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认证,完善相关配套政策,进一步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素质。要加大人才吸引力度,拓宽引才聚智渠道,以亲情、乡情、友情为纽带,以紧贴农业和农村发展为方向,通过各种平台建设和产业支撑海纳百川、广揽贤才,汇聚各行各业中的优秀人才到农村献智献策、创新创业,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添砖加瓦,共同打造长三角乡村振兴先行区,为实现全面跨越式更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区人大常委会农业与农村工委
2018年11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