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审议意见
区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四十九次会议关于本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民生活富裕情况报告的审议意见
2021-11-30

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11118日,区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四十九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区农业农村委主任朱思毅受区人民政府委托所作的《关于本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民生活富裕的情况报告》。

常委会组成人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认为,本区认真贯彻《乡村振兴促进法》和中央、市委、区委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民生活富裕的各项部署和要求,不断强化政策聚焦,研究突破瓶颈问题,不断加大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稳步实施农民建房和相对集中居住,不断完善农民收入增长长效机制,农村居民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同时,围绕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激活农村集体经济、改善农民居住条件、健全发展政策机制等方面提出了以下意见建议:

一、加大投入,持续优化农村资源配置。更高层次、更加系统、更加精准、更为多元的谋划实施农村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互联互通。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档升级,从区级层面统筹规划农村道路、烘干中心等生产生活设施建设,完善农村供水、供气、电网、物流等基础设施,提高农村基础设施能级,夯实农民生活富裕的基础。全面改善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条件,以适度超前为原则,加快学校新建和改造,特别是在青东和青中等人口集聚和新建小区密集区域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设点布局。加强农村医疗服务力量建设,适当增设农村地区卫生服务中心,加大乡医培养力度,全民推动健康街镇建设。紧跟农村生产生活信息化发展趋势,推动农村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转型升级,加快农村地区5G网络覆盖步伐,开发适应三农特点的信息技术、产品、应用和服务,推动远程医疗、远程教育等应用普及。

二、多措并举,合力推进集体经济发展。加强顶层设计,加快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宅基地制度改革,构建相对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农民居住政策体系。在现有试点工作基础上,加大农村宅基地盘活力度,多渠道、多途径解决农村建设用地供应不足的问题,落实减量化形成的用地指标优先保障农村发展的要求,释放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红利。加大对经济薄弱村尤其是青西地区的扶持力度,加快农村集体经济造血项目打造,盘活用好集体资源、资金、资产,设立农村产业发展基金,综合运用财政、土地、金融等手段,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值,提高农村居民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的比重,不断增加农民可支配收入。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农村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通过壮大龙头企业、发展合作组织、培育专业大户、扶持经营能手等措施加快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助推农业转型升级。

三、激发活力,全面实现乡村产业振兴。充分发挥乡村资源、生态和文化优势,培育和引进承载城市功能、产村融合的特色新兴产业,发展适应城乡居民需要的休闲旅游、餐饮民宿、文化体验、健康养生、养老服务等产业。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农村生态保护修复,优先赋予生态保护修复主体对修复的集体农用地、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综合运用税收、政策性担保等激励政策加大对农业绿色发展的信贷支持力度完善农业保险政策健全农业信贷担保服务网络体系。坚持引培结合,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发挥科技人才支撑作用,通过政府扶持、人才引进等机制,鼓励市民下乡、能人回乡、企业兴乡,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以上审议意见和调研报告,请区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研究,并在三个月内(20222月底前)向区人大常委会提交整改落实情况的书面报告。

 

附件:关于本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民生活富裕情况的调研报告


附件

 

关于本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推进农民生活富裕情况的调研报告

 

农民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根本所在。农民既是乡村振兴的主体,也是乡村振兴的受益者,必须把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调动起来,才能实现乡村振兴的全面发展。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民生活富裕,根据市人大常委会统一安排市人大农业与农村委与区人大常委会联动开展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民生活富裕情况专项监督调研。区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及时成立了由区人大常委会分管领导任组长的专项联动监督领导小组召开了专项联动监督工作启动会多次赴区农业农村委座谈调研赴街镇听取人大代表、农业主管人员基层群众意见建议有力推动了本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民生活富裕主要工作情况

本区认真贯彻《乡村振兴促进法》和中央市委、区委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民生活富裕的各项部署和要求不断强化政策聚焦研究突破瓶颈问题采取针对性措施推动农民生活富裕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和农民社会保障水平逐步提升。

坚持系统思考、协同推进,在学校布局、师资队伍、内涵发展等方面注重政策聚焦、资源聚集、人才聚力,推动乡村教育振兴。加大农村学校资源配置,实行农村教育经费只增不减城乡均等,对青西小班额学校经费实行托底保障,推动老旧薄弱学校达标改建,提升区域教育资源均衡水平。重视农村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在专业培训、职称评聘、表彰奖励、津贴发放等给予倾斜,鼓励引导名优、骨干教师向农村学校柔性流动。试点公办初中强校工程,推进集团化学区化办学,逐步建立一镇一品办学格局,持续扩大农村家门口好学校的覆盖面。深入推进城乡居保征缴、医疗救助制度和医保精准扶贫,对低保、低收入及特殊救济对象加大住院及门急诊救助力度,实行应保尽保。持续规范长护险试点工作,共有3家定点评估机构,6家定点护理机构,享受待遇老人18724人。持续推进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重点打造四家乡村振兴示范村卫生室,完成第二轮标准化卫生室设备设施更新,探索远郊家庭医生工作室+村卫生室服务模式,加大乡村医生定向招录培养力度,全区共有村卫生室199家,新老乡医390名。不断延伸农村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建成178个标准化村综合文化活动室,成功打造了林家村薄荷香文苑、东庄村农家书屋等特色文化场所,开展淀山湖文化艺术节、水乡音花长三角民歌荟等品牌活动,加强田山歌、阿婆茶等非遗文化传承保护。加大引导就业力度,打出西劳外输”“离土农民跨镇就业等一系列特色涉农补贴政策组合拳搭建了青浦区长三角人力资源市场有效稳定了本区农民就业形势。深入推进乡村振兴和精准扶贫的有效衔接联合镇、村共同推动养老保险全覆盖,2020年全区剩余无账户人员2910人中落实保障339人。

(二)农民收入增长长效机制不断完善。

探索完善统筹在区造血在镇输血到村的农村集体经济三级造血平台依托区百村基金和区镇经济服务平台组织村级经济组织参与新城以及示范区的开发建设目前已运营项目54186个经济合作社参与覆盖率达97.38%项目总投资额22.29亿元年租金1.2亿元。全面完成村级产权制度改革工作191个村(居)全部实现村社功能分离分账管理2020年度全区191个经济合作社村均总收入256.07万元村均总支出127.21万元村均总收益128.86万元202174家经济合作社实现收益分红年度分红总额8179.81万元。出台《青浦区农村生活困难农户综合帮扶实施意见》共帮扶4909户、8793生活困难农户。建立青浦区农村综合帮扶管理系统农户信息与市农村综合帮扶公共管理平台实现数据对接有效实现农村生活困难农户动态调整与管理

(三)农民建房和相对集中居住稳步实施。

制定实施上海市青浦区农村村民住房建设管理实施细则为农民建房的审批和管理提供坚强的政策保障。实行村民建房风貌引导村庄规划编制中突出村庄设计和建房风貌特色推广《上海市郊野乡村风貌规划设计和建设导则》和《上海市村民住房方案图集》加强对农民平移集中居住建房的色彩、样式等元素的风貌引导和管控保持乡村风貌建筑肌理。完善并实施建房联席会议机制各委办局、街镇紧紧围绕群众诉求共同深入研讨相关问题的解决方案形成《青浦区农村村民建房申请审批流程及材料模板》。在严格遵循相关政策的基础上结合农民建房实际区内8个街镇形成农民建房管理一镇一方案,有效发挥街镇主体责任分类施策、分批解决农户的建房诉求。形成农民建房备案机制对各街镇农民建房流程及材料进行长效监管。全面推进农民集中居住研究制定了《关于加强推进青浦区农民相对集中居住的实施办法》、《青浦区农村村民住房建设管理实施细则》,农民相对集中居住的基础设施配套、减量化节地补贴等各方面的资金补贴参照市级政策按照市区1:1的比例配套支持共实施推进农民上楼集中居住2009户(含337户无地农民)

(四)农村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持续推进示范镇、示范路的创建,继续开展农村公路路长制试点,基本完成区级路长制方案、区级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实施细则、农村公路管理养护权力和责任清单等制度。制定实施了青浦区20205G建设计划,已完成光纤网络的改造工作,实现光纤网络村村通。美在生态、富在产业、根在文化为主线坚持整治、建设、管理三管齐下围绕搞整治、揩面孔;搞建设、强筋骨;搞发展、抓内涵三步走策略分层分级稳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截至目前,实现145个规划保留保护村镇级达标创建全覆盖成功创建55个区级美丽乡村示范村、26个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8个市乡村振兴示范村。积极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试点区建设围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十清二查一改变重点内容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庄清洁行动农村脏乱差的局面发生根本性改变。

二、本区推进农民生活富裕的短板和薄弱环节

一是农村公共服务资源分布不均衡。由于底子薄、基数低,农村地区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水平不高。优质教育资源还不能完全满足群众需要,分布上相对集中于青中、青东地区部分学校受建设年代久远、招生人数超设计规模等因素影响还存在硬件短板。由于经济发展与健康促进理念上的差异,各村标准卫生室建设水平和作用发挥参差不齐,有些还存在卫生室功能用房闲置、利用率不高等情况。公共文化阵地和设施规模不等,部分村公共文化活动经费短缺基础设施陈旧设备老化,有些村把有限的文化阵地挪作他用妨碍了农村文化生活的开展农村养老服务设施功能和内容比较单一,服务人员文化程度低、岁数大且收入低,限制了农村养老服务水平的提高。同时由于养老服务运营经费紧缺,一些场所不得不减少服务项目甚至是关闭运营,建得起、用不起的问题在一些集体经济薄弱的村尤为突出。

二是乡村产业的导入有待进一步加强。产业兴旺是实现生活富裕的前提。就当前我区农村现状乡村产业单一是最大的短板尽管已建乡村振兴示范村和美丽乡村示范村具备了一定产业发展条件但是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成功案例不多缺乏新产业、新业态支撑村集体经济发展可持续性发展的动力不足。一些国企、央企和社会资本对投入乡村产业虽有想法但是真正发挥作用还不够目前仍存在用地、融资渠道、合作方式等瓶颈问题。美丽乡村建成后,民宿、农家乐等审批落地难,生态禀赋转化为发展资源还存在诸多制约。

三是人居环境长效管理机制尚未形成已建成的美丽乡村示范村长效管理要求高、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内容多,且大多委托第三方公司进行管理养护,成本较高,一些村级集体经济相对薄弱而存在着管理不到位的情况。部分村工作方法简单,对小菜园、小果园、小果园采取一刀切的方式,群众反映较多。城郊结合部地区的农村存在着基础配套设施较差、公共服务供给不到位,且人口流动性较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有反弹现象

四是农民集中居住推进存在一定困难。本区集中居住工作项目周转资金压力较大虽然市级补贴资金按照批复拨付80%但由于我区增减挂钩实施规划可供增减挂钩使用的住宅地块较为稀缺匹配地块难落实市级出让金补贴无法获取另外加上农民安置房购房款回流时间长整个项目前期周转现金流遇到一定困难。全区实现5000户农民集中居住的目标计划对于区、镇两级财政资金保障尚有较大压力。

五是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内生动能不足。随着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职能调整村级招商呈淡化趋势招商奖励收入有所减少;同时五违四必环境整治和土地减量化工作的推进村级集体经营性资产收益日益减少。与此同时村级集体在社会治理、长效管理等方面的职能不断拓展村民对村级道路维修与拓宽、危桥修缮、老年活动室(日间照料中心)以及村民会所建设、公共厕所等公共设施建设需求强烈村级组织资金需求不断增加收支矛盾日益突出部分村级集体组织特别是青西地区,仍然存在收支赤字的情况,亟需培育持续造血能力。

是农村发展人才储备不足产业发展上缺少能够长期扎根农村、从事农村技术研究推广的人才,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数量偏少,能够承接网络经济时代的旅游文化产业、新业态电商产业的复合型人才更少。农村公共服务人才紧缺,受待遇、编制、工作条件等影响,年轻人招不到、留不住,老乡医”“老教师在农村卫生、教育队伍中占有较大比例,影响和制约了农村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

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民生活富裕的意见建议

(一)要进一步优化农村资源配置。要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互联互通,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档升级,从区级层面统筹规划农村道路、烘干中心等生产生活设施建设,完善农村供水、供气、电网、物流等基础设施,提高农村基础设施能级,夯实农民生活富裕的基础。全面改善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条件,以适度超前为原则,加快学校新建和改造,特别是在青东和青中等人口集聚和新建小区密集区域,优化教育资源设点布局。要加强农村医疗服务力量建设,适当增设农村地区卫生服务中心,加大乡医培养力度,全民推动健康街镇建设。实施数字乡村战略,加快农村地区5G网络覆盖步伐,开发适应三农特点的信息技术、产品、应用和服务,推动远程医疗、远程教育等应用普及。

(二)要进一步激发农业内生动力。要大力推进制度创新,加强资源要素供给,激发农村发展动力。要多渠道、多途径解决农村建设用地供应不足的问题,在符合规划和土地用途管制的前提下,加快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宅基地制度改革,制定符合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的设施用房政策,允许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利用集体建设用地从事非农生产,释放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红利。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农村生态保护修复,优先赋予生态保护修复主体对修复的集体农用地、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综合运用税收、政策性担保等激励政策加大对农业绿色发展的信贷支持力度完善农业保险政策健全农业信贷担保服务网络体系。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农村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通过壮大龙头企业、发展合作组织、培育专业大户、扶持经营能手措施加快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助推农业转型升级。

    (三)要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充分发挥乡村资源、生态和文化优势,培育和引进承载城市功能、产村融合的特色新兴产业,发展适应城乡居民需要的休闲旅游、餐饮民宿、文化体验、健康养生、养老服务等产业。加大对经济薄弱村的扶持力度,加快农村集体经济“造血项目”打造,盘活用好集体资源、资金、资产,综合运用财政、土地、金融等手段,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值,持续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提高农村居民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的比重,不断增加农民可支配收入。要创新乡村人才培育引进使用机制,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发挥科技人才支撑作用,通过返聘、财政补贴、人才引进等机制,鼓励市民下乡、能人回乡、企业兴乡,推动乡村就业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