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5年7月28日,区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区农业农村委主任朱思毅受区人民政府委托所作的《关于本区促进农民增收工作情况的报告》。部分市、区人大代表列席审议。
常委会组成人员和列席会议的人员在审议中认为,区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市委和区委关于“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以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为总抓手,围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通过深化农业供给侧改革、盘活农村资源、加大帮扶力度等举措,取得了显著成效。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稳步增长,特色农业不断发展,集体经济持续壮大,闲置农房盘活、就业扶持等措施落地见效,农民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提升。同时指出,在当前促进农民增收工作中,存在农业产业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不高、农产品品牌影响力有限、精深加工薄弱;农村老龄化加剧、人才吸引力不足;集体经济发展不平衡;部分帮扶项目收益未达预期等问题。
常委会组成人员和列席会议的人员在审议中,提出了以下意见和建议:
一要进一步推动融合发展。做大做强“一粒米”“一棵菜”等五大主导产业,加快引进农业龙头企业和重大项目,充分发挥辐射带动效应;以深入推进“五好两宜”和美乡村建设为契机,加快发展和推广“一村一品”模式,增强村与村之间的交流和联动,形成错位竞争、协同发展的格局。依托本地农业和文化资源优势发展多元业态,打造田园综合体、农业观光园、乡村民宿等项目,串联乡村消费新场景;深挖农产品背后的文化内涵,讲好品牌故事,举办农产品展销会、文化创意展会等活动,搭建商贸交流平台,持续提升“青浦薄稻米”“白鹤草莓”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的品牌影响力,促进“文旅商体展农”融合发展。
二要进一步加快试点推广。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是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的重要途径。要在守牢土地公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的原则基础上,加快推广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完善交易规则和收益分配机制,强化监管和风险防控,有效盘活农村闲置土地资源。以东厍村“满山乡遇”、崧泽村“崧泽映巷”等项目作为成功样本,形成“标杆效应”,深入探索和推广“整村运营”模式,健全相关试点机制,盘活闲置资源,打破“碎片化”开发困境,以村民的认同和参与筑牢运营根基;要避免照搬模式,根据各村资源禀赋、地理位置等客观条件差异,进行“个性化”设计,实现“一村一策”的精准推广。
三要进一步加强政策保障。加大财政对“三农”工作的支持力度,坚持把农业、农村和农民作为财政支出的优先保障领域,促进提升农业金融服务水平,着力打通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最后一公里”,有力推动农业产业发展,持续强农惠农。在青峰人才政策2.0的基础上,研究拓展农业人才专项内容,健全人才保障机制,写好农业人才的“引、育、留”三篇文章,探索出一条因地制宜、切实有效、充分适应农业农村现代化要求的农业人才发展路径,为本区加快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深入推进农业现代化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以上审议意见经2025年8月18日区人大常委会第76次主任会议研究通过,请区政府和有关部门研究,并在三个月内(2025年11月19日前)向区人大常委会提交整改落实情况的书面报告。
附件
关于本区促进农民增收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青浦区人大常委会农业与农村工委
农民富裕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落脚点。促进农民增收,是让广大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实质性进展的重要举措。为进一步提高本区促进农民增收工作水平,根据市人大常委会上下联动要求和区人大常委会年度工作安排,农业与农村工委在吴瑞弟副主任的带领下,赴重固镇、朱家角镇、香花桥街道开展实地调研,并召开多场座谈会听取人大代表、各街镇和相关政府部门负责人以及基层群众的意见建议。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促进农民增收的主要举措及成效
本区认真贯彻中央、市委和区委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各项部署和要求,不断强化相关政策聚焦,研究突破瓶颈问题,采取针对性措施,推动农民生活富裕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以产业发展为引擎,夯实增收基础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是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和农村繁荣的基础。本区坚持农业多元化、品牌化、融合化、绿色化发展,持续推动农业产业发展提质增效,为促进农民增收奠定产业基石。
一是品牌建设持续走深。本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整合特色农产品品牌,支持做大做强名牌产品”的重要部署,持续推进农业品牌打造和提升工作。如区域公用品牌“淀湖源味”发展子品牌62家,全年产值4.67亿元,同比增长8%;“白鹤草莓”获批上海首张草莓出口许可证书;朱家角镇打造了数十个农产品品牌,其中“张马大米”“郁香园蔬菜”等品牌在市场上打开了一定知名度。二是农村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累计创建五星级休闲农业园3个、四星级休闲农业园2个、三星级休闲农业园10个,获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7个,全年休闲农业实现经营收入1.68亿元,平均每月接待游客量13.3万人。推介精品旅游路线10条,其中“桥见江南”探索之旅线路成功入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
(二)以农村集体经济壮大为支撑,拓宽增收渠道
2024年镇、村、组三级集体经济组织总资产414.47亿元,同比增长20.1%;净资产101.23亿元,同比增长18%。2024年度91个村合作社分红1.88亿元,赵巷镇、徐泾镇、华新镇等3镇实现镇级分配。
一是激发内生动力。近年来持续加速推进农村集体经济“造血”平台项目建设,集体资产的经营质量和运行效率得到显著提升。村级组织连续7年落实收益分配,2024年分配总额达1.88亿元,如赵巷镇在2015年成立赵巷经济发展有限公司,2018年开始实行利润分配,截至2024年各股东单位共获得投资收益7273万元;华新镇目前有18个经济合作社组织进行收益分配,分红总额2408.79万元,平均每股分配金额26.39元。二是促进改革增效。为进一步推动本区农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于2023年制定了《关于进一步促进青浦区农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通过村企合作,如方夏村与“一稻”农创品牌、“镜泊秦汉”方夏时尚中心等合作,采取“房屋租金+流水分成”“租金+税金+股金”等模式,带动农民增收。三是深入盘活资源。充分发挥部分乡村区位优势,通过流转、租用空闲农房,盘活农村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增收。例如和睦村以徐泾河为主线打造“和睦水街”,在沿河的农民住宅中流转出23栋房,切实提高了农户每年的财产性收入。另一方面,“和睦水街”入驻商户为游客提供餐饮、旅游等服务的同时,也为村民增加了安保、养老服务等岗位,实现家门口就业。
二、问题瓶颈
(一)农村产业发展存在短板
一是产业规模较小且分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多为小规模农户,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不高,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影响农产品的市场定价和销售渠道拓展。二是产业链条不完善。农业产业融合度不高,农产品加工、销售环节相对薄弱,农业深加工配套发展水平有待提升,大部分农产品以初级产品形式出售,附加值低;农村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尚不完善,农产品产后损耗较大。三是面临用地方面的政策限制。对于部分发展较快的企业,由于缺乏在田间地头实现生产的农产品加工用房等条件,无法进一步拓展农产品加工能力,减缓了发展势头,也制约了总体的三产融合发展水平。
(二)农业科技创新支撑薄弱
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是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夯实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有力抓手,是农民增收的核心驱动力。当前农业科技应用水平还不够高、覆盖还不够广,部分新型农业技术和装备推广难度较大,面临资金、基础设施和人才三重挑战。一要面临资金压力。设备购置成本高昂,中小经营主体难以承受;后续运维成本高,持续投入压力大。二要面临基础设施限制。智能灌溉系统、无人农机、物联网监测系统等农业高科技设备的高效运行依赖完善的基础设施网络,而部分农村地区基础设施的“短板”——道路宽度和承载力不够、电力与水利设施老化、仓储物流配套不足、土地细碎化等问题,直接限制了设备的引入和应用。三要面临人才瓶颈。农村劳动力结构呈现“老龄化、低学历化”特征,对新技术的接受和应用能力有限,难以掌握高科技设备的操作技能,作业规范意识较弱,难以充分发挥高科技设备的优势,尤其是设备的日常维护和故障维修需要专业技术人才。目前农业人才专项政策还有待进一步推进,相关专业人才仍存在缺口。
(三)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面临瓶颈
一是发展模式存在短板。部分街镇农村集体资金、存量房屋资产等资源分散,整合难度较大,难以形成有效的产业发展合力和规模化经营优势,制约了农村集体经济的进一步壮大。一些村集体经济主要依赖土地租赁等传统方式,缺乏多元化的发展模式和可持续的增收渠道,发展模式单一。在市场环境变化和经济下行压力下,集体经济收入不稳定,抗风险能力较弱。二是发展不平衡。调研发现,各村之间由于资源禀赋、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差异,发展和收入水平差距较大,富村能达到几百万的年收入,穷村甚至无法达到收支平衡。村与村之间的联动较薄弱、在资源统筹方面对经济薄弱村的倾斜和支撑力度还不够等种种因素导致穷村更穷,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愈发凸显。三是造血动力不足。由于缺少好的投资渠道,“帮扶”资金存在闲置情况,资金运行效率低;大部分先期投入的项目实际收益低于预期,给财政造成了压力。
三、相关建议
(一)进一步强化农业产业支撑,提升增收动能
一要推动农业规模化经营。鼓励和引导农民通过土地流转、土地入股等方式,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培育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集约化程度和市场竞争力。加强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培育特色产业集群,布局精深加工基地,引导农业经营主体向园区集聚,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二要夯实资金保障。坚持财政、金融、资本支农力度,加强农业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撑,拓宽融资渠道,创新和丰富农业信贷产品和服务,落实资金投入保障,优化投资环境,进一步夯实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资本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三要深化科技赋能增效。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探索设立专项基金,完善补贴审核和审批机制,提高智慧农业设施采购的补贴力度。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农业科技创新研究,加快推广先进适用的农业技术和装备。加强宣传和培训,提高农民对新技术的接受和应用能力。加快研究健全农业人才引培和保障专项政策,因地制宜探索符合青浦区情的创新做法,进一步提升本区农业农村人才保障和发展水平,为农业科技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二)进一步加强规划引领,释放发展活力
一是要在指标分配上做到相对公平,促进均衡发展。属地要以各村经济发展水平、客观条件等因素为参考,以减量化完成度、永久基本农田占比、行政村郊野规模、户籍人口等数据为主要权重,统筹分配建设用地指标。二是要在规划布局上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以“一村一品”等相关课题研究为抓手,对各村特色产业进行深度分析和研究,明确各村经营性项目方向,加强各村之间的联动和合作,发挥建设用地最大价值。
(三)进一步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巩固增收保障
一要加强资源整合利用。全面梳理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通过资产重组、资源整合等方式,推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跨村、跨镇联合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结合区域发展规划,合理分配和利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加快引进农业龙头企业和重大项目,提升资产效益和产业能级。二要优化集体经济发展模式。鼓励村集体经济组织探索多元化的发展模式,如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业态。加强与社会资本合作,引入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推动集体经济转型升级。健全集体经济收益分配机制,确保农民充分享受集体经济发展成果。三要提升集体资产的经营管理能力。随着经济发展,集体投资发展模式发生了重大变化,投资能级逐步提升,更多项目呈现建设周期长、资金投入大、招商团队专业化等特点。这对属地的集体经济资产经营管理部门和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坚持好项目具有稳定长期的收益、较高回报率以及保值增值的集体经济发展原则,确保投资项目为集体经济发展带来收益,又要参与市场竞争,维护好集体的经济利益。要持续加强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管理人员培训,提高其业务素质和管理能力。完善集体经济组织财务管理、资产管理等制度,加强审计监督,确保集体经济健康有序发展。